其他
分路碑、八字桥……这些老地方,勾起了无数宜都人的回忆!
点击上方蓝字
耀哥故事汇
宜都地名故事
第④期
一个地名
是一段美丽的故事
也是一个文化的标本
是见证、是传承、是沉淀
城市的地名见证着历史的演变
也承载着我们情感的归宿
宜都许多地名都有故事
今天我们来看看
老宜都人熟悉的三个地儿
1
分路碑
很久很久以前,人们把原宜都毛巾总厂厂门之外至姚店信用社右侧的这个地方叫“分路碑”。其由来是陆城通往外地的出路口在此分岔为二条大道,一条向西,直达过路滩、潘家湾等地,一条则向南,直通姚家店、渔洋关、五峰。当时,由于往来的外地行人甚多,没有路标,到这个岔路口大多是问路而行。后来,有一开明绅士为了方便行人走向,在此立下了一个石碑,名曰:“分路碑”。从此这块地方便以“分路碑”为名。随着岁月的流逝,石碑上的标志风化脱落、残缺得路人难以分辨了。大约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当时的国民宜都县政府又重新在此立起了一个高大指路牌。由此“分路碑”更加醒目深入人心了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抗日战争时期,在“分路碑”还发生了一桩令世人永远都难以忘怀的悲惨事件。那是1943年夏季,日本侵略者打到了宜昌地域,出动了大量飞机对宜都陆城进行了大规模空袭。当时,陆城城内有数十名居民跑到“分路碑”附近的一排民房里躲藏,由于指路牌高大而醒目,加上避难的人群众多,飞机很快就发现了目标,对这方进行狂轰滥炸。在这次罪恶的空袭事件中,有余先秀等二十多名无辜的老百姓遇难于“分路碑”。
作为地名,“分路碑”是用于行路人辨别方面的路标;作为历史,“分路碑”见证了日本侵略者残害无辜、屠杀中国人民的罪恶历史。
🔹讲述者:余元国
🔹采录者:余晨露
2
八字桥
传说很久以前,陆城城西往姚家店方向的街口处(今五一大道林业局所在地),有一姓杨的富户人家,老爷七十多岁,有两个儿子,大儿子叫杨有业,二儿子叫杨有广。杨有广一心只读圣贤书,中了进士后在京求得一官半职,小有名气。祖传田园三十多亩,由杨有业在家主持。
杨有业除管理田庄之外,还经营打榨熬糖、喂鱼养猪,把家庭操持得十分兴旺。娶有一富家女子为妻,妻子贤良,知书达理,生有八个儿子和一个姑娘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有一年中秋节,杨有广从京城回家,合家大团圆,丰盛的家宴上,大家围坐在一起,听杨有广讲京城五花八门,讲洋人跑马,讲得神采飞扬,一个个都瞪大眼睛,听得津津有味。杨老爷子更是陶醉在福寿之中,高兴地发话道:“现时我们杨家算得上兴旺,也是应了堂屋神龛上写的‘德积百年元气厚,书经三代善人多’。今日的兴旺全是祖德芬芳启后裔,望儿孙们积德行善,耕读为本,正直为人,勤扒苦挣,日后定会有锦绣前程。现孙子们逐年长大成人,杨家房屋要扩大兴建,趁今日中秋佳节,你们两兄弟商量一下吧。”
老爷子的话,乃金口玉言,两兄弟当即择定吉日。次年九月拆老屋,破土动工,在原址上新建一个八大间。请来的艺人都是高道工匠,开工半月,一切顺利,按风水先生算定的时间,九月十八午时三刻上梁。那天天气阴沉闷热,工匠们一个个都是汗流浃背,按杨老爷对掌墨师的交代,务必午时三刻前上梁,上梁时梁上系红布一段,正中悬挂紫阳高照。掌墨师上屋,对屋下喊,前面有人没有,屋下答,有人;屋后有人没有,屋后答有人,然后撒包子和糖,在场的人都纷纷争抢,以显吉祥。
按传统风俗,上梁这天东家要请厨师整酒席。上梁结束后,工匠艺人们都坐席去了,大家推杯把盏,不亦乐乎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外人都坐头发席,自家人当然理当其后,杨有业的八个儿子领着一个妹妹在新屋内找糖。突然,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,八封墙的山尖子一顺倒下,将八个儿子和一个姑娘都塌在下面。这场飞来的横祸,使杨有业断子绝孙了。惊天动地的大惨案,很快传遍了十里八乡,杨老爷子怪罪风水先生误择时辰,风水先生怪工匠艺人没把墙做好,工匠艺人们又怪杨老爷子催工太急,怪去怪来没几天,杨老爷子急得一命归西怪阎王老爷去了。
惨祸发生两年之后,杨有业感悟有人才有世界,现而今九个儿女都死了,剩下些钱也没什么意义,不如为地方做点好事,免得旁人说杨家祖上无德。于是想到家南边的一大冲水田、中间有一条水沟,水沟上仅一小桥,来往行人很不方便,于是出钱从山里运来条石,请工匠们在水沟上建造了一座双拱石桥,方便路人。杨有业为缅怀失去的八个儿子,将这座桥起名为八子桥。
上世纪六十年代,五宜公路加宽复修,拆掉了八子桥重建,因当时正值宣讲农业八字宪法,时任领导建议,将“水肥土种、密保工管”,八个字刻在桥的栏柱上。故后来又把“八子桥”叫“八字桥”了。
🔹讲述者:陈茂珍
🔹采录者:朱祚甲
3
茶店子
陆城三江村汪家台子上约两里地有一条小溪河,小溪河上原来摆渡的是几只打鱼的小船儿,装不了几个人又很不方便。如遇洪水,两岸的人们常常几天都不能通行。
汪家台子上有一个大户人家叫汪万盛,说是要在这条小溪河上建一座桥,方便过往的行人,每年都向附近的老百姓募捐钱粮。可是,只见他年年在募捐,却年年不见他修桥。钱粮不知究竟募捐了多少,汪万盛总说还没有募捐够,不能动工。
(图片来源网络)
这年夏天,由于连日暴雨洪水特别大,长江的水位也高。几个乡亲因急事冒着风雨坐着打鱼的小船儿过小溪河。一阵狂风吹来,打鱼的船儿一翻,把几个乡亲连同艄公都倒掉在洪水中去了,一个也没有救起来。
汪家台子上的一位奇人汪莲觉得再这样下去不行了。便跑到汪万盛家中去过问修桥的事宜。汪万盛仍然还是那句老话:“钱粮还没有凑足,暂时无法开工。”
这一下可把汪莲给急坏了,他便问汪万盛:“那你到底还要等多少年才能动工呢?”
“我也说不准,反正得把钱粮凑足了以后再说吧。”
“我看你应该把老百姓已募捐的钱粮拿出来,先动工再说,不够的我们大家再来想办法凑,怎么样?”
“那怎么行呢,若弄不好半途而废,有人说长道短的不讲,我还负不起这个责呀。你汪莲既然想修这个桥,想积德行善,你就一个人带头先去修吧。你若把桥修起了,我就把募捐的钱粮都交给你,好不好……”
“此话当真。”
“一言为定。”
汪莲是个敢说敢为、言必行行必果的人,说干就干,说修就修。第二天,他就筹资招募了二百多名后生到毛家沱去采运石块,不到一个月就把建桥的石方都采集齐了。待洪水一退,又组织了百余名石匠瓦匠,日以继夜地打造,不足两个月就把桥给砌好了。竣工那天,汪莲邀大户汪万盛给这个桥通行剪彩,然后又把匠人民工们都聚集在汪万盛家吃了三天三夜的流水席,还组织几位老人把历年来汪万盛向老百姓募捐的钱粮算了个细账。硬是逼着汪万盛兑现支付了建桥的所有开支,发了造桥工匠们的工钱。
自从汪莲带头建起了这座桥之后,从此这块地方就再也没有因为过这条小溪河而淹死过人了。久而久之,这桥的两岸成了人们常聚休闲的地方。汪家台子、王家台子、刘家台子有好几户人家在这儿开了茶店、茶社、茶馆、茶楼,成了个卖茶的人和喝茶的人们集聚的地方。故后来人们便把这座桥叫“茶店子桥”,这块地方就叫茶店子了。
🔹采录者:李世凤
看完这三个小故事
你是不是对宜都又多了一丝了解呢!
记得下个周末继续关注哦
来源 | 《宜都地名故事全书》
编辑 | 陈昱池
编审 | 李广操 党艳秋
习近平总书记与罗联峰书记亲切握手!宜都从北京领回了这块“金字招牌”!
▲
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
▼